最近的生产排程软件

从信息系统的角度来看海外生产移转(1)

2016.02.19

不断变化的国内/海外工厂的立场

 
生产向海外转移,以及国内产业的空洞化,是日本的制造业正在在面临的深刻的问题。
所有的产品都转移至海外工厂,国内工厂完全不进行生产的事例也并不稀奇。
 
在这样的情况下,目前母工厂的作用一般是在国内积累"制造"的技术,指导海外工厂。
 
但是,这里有个疑问。已经不做国内生产的母工厂,今后担任什么样的角色呢?
关于信息系统,以前也是日本总公司进行企划和导入,但是今后这样的推广模型也许不再通用了。
 
这么说是因为,虽说在国内完全不进行生产这样的事例有点极端,但是海外生产比国内生产的数量和金额都要大,这已经在最近的制造业成为普遍的现象了。鉴于数量以及金额都比国内大的海外地点,考虑构筑重视海外的结构是十分正常的事情。
 
从这些方面来看,关于信息系统,也需要将海外工厂作为的标准模型来考虑系统企划。
 
●从国内掌握海外事业的困难之处
身处日本国内的话,很难正确的理解海外的事业环境。很多情况下各地点,运用各自独自的结构得出的数值,国内只能作为事业活动的结果来掌握。
 
再加上,不是很了解欧美资本以及亚洲资本的竞争制造公司,在海外制造基点所运用的系统信息。

跨国企业的系统是怎么样的

 
笔者从1993年~2008年的15年之间,以马来西亚的吉隆坡为基点,参与了面向东南亚以及中华圈的制造公司的解决方案业务。现在以日本为主,国内事业和海外事业各担当一半。
 
笔者的本业是从1995年创业以来,以面向制造业的车间型系统(库存管理,工序管理,MES等)为中心的。但是从1990年代后半开始,作为i2 Technologies(现在属于JDA软件集团的一员)的联盟合作商,参与了跨国企业的SCM构建,另外2000年与荷兰资本的咨询公司建立了合资公司,从事以SAP为核心的ERP商务。
 
主要客户是亚洲地域的日系制造公司,其它还有美国,德国,荷兰,英国的客户。近年还帮助韩国资本的制造公司导入了系统。
 
在本篇中,将会根据像这样在海外,特别是在亚洲地区的业务经验,分为数回从信息系统的角度来对日系制造业的海外生产转移的课题进行介绍。
 
首先是1980年代开始的海外生产转移,然后再让我们来看看将来的海外制造地点的作用。
 
●1980年代:日本制造业海外转移的黎明期
以韩国、台湾和一部分的东南亚为中心,劳动密集型的制造公司,为了追求廉价的劳动力开始转移至海外生产了。另外,也是这个时期将欧美的主要贸易国作为对象,为了解消贸易不均衡而开始注重本地生产了。
 
●1990年代:移转至海外生产的扩大期
这个时期以家用电器和电子零件制造为中心,是向东南亚接二连三地设立大规模制造地点的时期。通过保税进行资财的调配,并建立了向欧美以及日本等主要国出口大量生产的产品的结构。在这个时期确立了加工出口型的制造模型。
 
●2000年代:以中国为首,面向BRICs的投资风潮
进入2000年代后,以中国为首向BRICs各国投资变得活跃了。特别是在中国沿岸地区(华南地区,华东地区)[注],全球的制造公司进行了投资。2000年初,是东南亚主要国家,从1997年的亚洲货币危机中慢慢恢复国内经济的时期。特别是泰国的汽车产业,以承认外国资本的经营权为契机,以整合领域内制造地点为目的的投资急速增加。
 
也是在这个时期诞生了该地区的巨大市场。中国,印度以及AFTA(ASEAN自由贸易地域)这些东南亚地域,不再是单纯的制造地点了,开始作为可观的消费者市场被关注。
 
在2010年的AFTA全面起效之前,东南亚地域以家用电器制造为中心,积极地改建了生产地点。
 
([注]:华南地区指淮河以南的广东省,福建省等地区(有的时候还包括香港)。华东地区指包括上海的江苏省,浙江省等,所谓"长江三角洲"。)
 
●2010年以后~ 从现在开始:从生产地点走向"市场"
过去的10年间,海外制造地点的作用是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大量生产。但是现在已经蜕变为以本地区市场为目标,进行开发&制造的地点了。
 
从现在开始,开发·制造·销售符合本地市场的产品和服务,是和竞争对手拉开差距的关键。
不再是制造成本,而是竞争开发成本(费用x时间)的时代到来了。

海外工厂的信息系统所持有的问题

 
就像文中所述,现在东亚地区作为生产基点的角度来看是最可观的市场,并在崛起。
 
并不是以廉价制造后出口这个视点,而是与日本国内同样,在当地及时向市场投放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进行竞争,这样的想法变得更加重要了。
 
随着这样的海外制造地点作用的变化,对支援制造的信息系统的要求也应该在变化。为了做出符合地区市场的产品以及服务的及时供给,需要怎样的信息系统呢?让我们来分别看看计划型系统,执行型系统及车间型系统吧。
 
●计划型系统:优化地区内供应链全体
解决方案为,以1家工厂为对象的生产排程软件,配合以供应链为对象的SC计划器(SCP)。
亚洲地区的供应链的大约50%是企业集团内的物流。
 
以平板电视制造为例,地区内同企业集团有屏幕制造公司和电子零件制造公司,然后运往成品组装工厂,物流供应链即以此为核心。
所以,构成供应链的各家工厂,需要能和地区市场的动向联动来优化整体的结构。
 
●实行型系统:会计系统联动和"无法运作的生产管理系统"的困境
这几年,向中坚制造公司的海外地点导入ERP的案例在增加。
特别是日本的总公司是上市公司的话,作为连结集团会计的工具导入ERP的情况在增加。
但是,也有不少在ERP的核心模组----生产管理的运用上举步维艰的案例。
 
各自导入生产管理软件包的情况也是一样。
"无法运作的生产管理系统"的原因形形色色,但是多数情况是没考虑到海外制造基地的业务规模这个大前提,以及作为容器的公司内部资源。
用最大公约数的系统,企图在复数地点实现均衡化,其结果常常不尽人意。
 
●车间型系统:低标准的信息精准度导致"黑箱化"
好不容易导入了ERP,数据输入却是每周1次的批次处理,或者输入的数据的精准度太低,导致ERP的运用精准度无法提高的情况相当多。
 
国内工厂的话,依赖人力的车间管理也能够保证一定程度的精准度,但是海外制造地点的话就行不通了。原因有供应商送来的低精度的产品、高离职率以及培训水平低的车间操作人员等等。
 
库存精度低,并且工序进度黑箱化的话,生产系统运用就变成了纸上谈兵的空论。
另外,日本总公司最难管理的应该就是海外制造地点的车间了吧。
 
本次作为第1回,介绍了围绕海外制造地点业务环境的变化,以及信息系统的普遍课题。
 
下次,将会举出具体的事例,对海外制造地点的课题以及问题点进行介绍。
第2回的主题预定是关于生产管理系统。
著者简历
DATA COLLECTION SYSTEMS股份公司
董事长
栗田 巧
URL : http://www.dcs-group.co.jp/
1995年:在马来西亚 吉隆坡创立 Data Collection Systems Sdn Bhd
1998年:成为 i2 Technologies公司(美国)的Alliance Partner
2000年:与 Magnus Management Consultant公司(荷兰)设立合并公司
2004年:在日本 东京创立DATA COLLECTION SYSTEMS股份公司
      在泰国 曼谷设立 Data Collection Systems (Thailand) Co., Ltd.
      发表库存&工序管理软件包InventoryMaster
2006年:在中国 天津设立 Data Collection Systems(China)Co., Ltd.
2007年:接受日本国内的2家风投公司的股份投资
2008年:日本法人 DATA COLLECTION SYSTEMS股份公司成为持股兼事业公司
2009年:发表生产管理软件包 ProductionMaster 2010年:集团设立15周年